走马观花大东欧古城小镇
唐妮

  • 匈牙利多瑙河两岸

国旅组织的“全景大东欧八国旅游”之所以吸引我们,主要是因为行程中除了一般旅行社常会涵盖的匈牙利、捷克、奥地利、斯洛伐克和波兰五个国家外,还包括了波罗的海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三个较少出现在常规旅行线路的国家。

九月上旬,我们约东英夫妇再度同行。除去旅程所需的两天多时间外,十三天的时间里在八个国家旅游,毫无疑问的只能是走马观花。然而,在结束这段每日马不停蹄的旅程时,我们感到,虽然时间很紧,但内容丰富、很有收获,不虚此行。我们不仅领略了中东欧国家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中世纪古城堡与各色风情的小镇风光、而且加深了对中东欧的历史、尤其是这些国家在追求民族独立和自由民主过程中所付出代价的了解与认识。

  • 华沙古城建筑
  • 布拉格查理大桥桥头堡

细细回味,我们此行所观景点的特点,一是古城老城多。在行程的八个国度里,我们参观了十个古城区,包括匈牙利的布达古城区、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发古城区、奥地利的维也纳老城区、捷克的布拉格老城区和布尔诺老城区、波兰的华沙古城区和克拉科夫古城区、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古城区、拉脱维亚的里加老城区和爱沙尼亚的塔林古城区。

二是特色小镇多。除饱览有辉煌和沧桑历史的古城外,我们还参观了八个特色小镇,分别是:匈牙利的圣安德烈小镇、维谢格莱德小镇和埃斯泰尔格姆小镇、捷克的克罗姆洛夫小镇和布吉约维彩小镇、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小镇、奥古斯图夫小镇及立陶宛的特拉凯小镇。

三是世界文化遗产多。在上述我们参观的景点中,共有十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历史中心、维也纳历史中心和美景宫、波兰的华沙古城、克拉科夫历史中心和维利奇卡盐矿、捷克的布拉格历史中心和克罗姆洛夫小镇、爱沙尼亚的塔林历史中心、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历史中心和拉脱维亚的里加历史中心。

  • 捷克克罗姆洛夫小镇风光
  • 圣安德鲁小镇

四是音乐大师之乡多。维也纳是莫扎特(1756-1791)和施特劳斯(1825-1899)的故乡,也是贝多芬(1770-1827)和舒伯特(1797-1828)等伟大音乐家成就其辉煌事业的地方;匈牙利是李斯特(1811-1886)的故乡;华沙是肖邦(1810-1849)的故乡;捷克与斯洛伐克都是音乐家盛出的地方。每一个古城都饱经沧桑,展现出这些国家曾经的辉煌;每一个小镇都以其独特之处让人感到自然的优美与环境的温馨;每一处世界文化遗址都让我们了解其获此盛誉背后的文化积淀。

旅程中的这八个国家,匈牙利和奥地利曾作为奥匈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强大而辉煌过,后因一战后哈布斯王朝统治的结束而衰落。其他几个国家,捷克与波兰也曾一度强大。但整体来看,历史上不断地被大国入侵、分割、甚至吞并、丧失主权。曾经是苏联一部分的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在脱离了独联体之后,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亲临这些国家,漫步在融合了古代历史与现代文化的老城街道上,从保留和重建的建筑与文物上感悟历史的变迁,从与当地导游的交流中了解人们对变化的看法,是我们此次旅行的主要收获。

一、体味古城风韵和沧桑历史、了解中东欧国家的历史变迁

1、布达佩斯老城。

  • 布达佩斯渔人堡

位于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之所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因为建于9世纪的中世纪布达老城完好保留了受到多个时期建筑风格影响、并显示匈牙利都城曾经在辉煌历史时期的帝王之城风貌,成为中欧国家都市发展的典型。

布达城堡区建筑反映了匈牙利历史上两段辉煌时间的特点。一是在土耳其侵入前,二是在作为奥匈帝国首都期间。以前我和先生因工作关系都曾多次到过布达佩斯,但是此次旅行,却让我们印象深刻。

  • 多瑙河夜景

清晨,我们来回步行近两小时到连接多瑙河东西两岸布达与佩斯的玛格丽特大桥,观望薄雾中的皇宫和岸边的建筑。日间,我们随团登上了布达城堡山,参观了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圣玛利亚教堂和体现最早在匈牙利定居的七个部落的白色渔人堡建筑。渔人堡旁边矗立的是匈牙利帝国的建立者、匈牙利第一个天主教国王(公元1000年加冕的)伊斯特万一世的铜像。在城堡山上,我们遥望多瑙河对岸的佩斯景观,无数个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的教堂顶尖在建筑群中尤为突出。在简单朴素的总统府门前,我们赶上了观看站岗士兵换岗,并与近在咫尺的站岗士兵合影。遗憾的是,因时间关系,我们未能进到布达皇宫内参观。这座在十五世纪曾是欧洲最辉煌王宫之一的哥特式与巴洛克式的华丽王宫、曾多次被战火化为灰烬、又被多次重建和扩建。

  • 布达佩斯英雄广场

在1896年为纪念马扎尔人在欧洲定居一千年而兴建的、融合了匈牙利历史、政治和艺术元素的布达佩斯英雄广场,我们从那高达36米的纪念碑和纪念碑顶上高举十字架和两个王冠的天使铜雕上感受当时匈牙利民族的胜利感。纪念碑碑座上分别骑在七匹昂首跳跃马背上的七名部落威武首领,向人们展示了匈牙利马扎儿人游牧部落从乌拉山西麓和伏尔加河湾一带向西迁徙,并于公元896年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来的民族历史。纪念碑的后面是开阔的弧形柱廊,柱廊间矗立着14位匈牙利历代著名统治者的雕像。每个雕像下的雕座上,还有描绘该名统治者业绩的浮雕。英雄广场的设计与建造,体现了匈牙利对自己民族与国家的自豪感。

  • 伊丽莎白大桥夜景

此外,我们在朋友的陪同下,在多瑙河的岸边,看到了反映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害惨状的“犹太人的鞋子”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幽静的公园里,我们还看到了被匈牙利人视为民族英雄的纳吉(1896-1958)雕像。[注1]历史的景物让人们追忆曾经在这片国土上发生的事件。夜晚,我们在布达城堡山上欣赏灯光照亮的伊丽莎白大桥,这是因怀念为匈牙利所做巨大贡献的茜茜公主(当时的奥匈王后)而建的布达佩斯最古老的钢索链子大桥;乘坐游船在多瑙河上穿过座座灯火通明的大桥、饱览多瑙河东西两岸夜景中金碧辉煌的议会大厦、皇宫和教堂等建筑。布达佩斯的美丽夜景令人难忘。在多瑙河畔的室外餐馆,当地的中国朋友们盛情招待我们品尝匈牙利特色鹅肝和烤鱼大餐。美景美食,非常享受。

  • 布达佩斯哥特式风格教堂

在布达佩斯,我们还有意外的收获。经当地朋友推荐,我们有机会在布达佩斯有名的“纽约咖啡屋”内品尝一流的咖啡和甜品。这座所谓的咖啡屋,规模与内部装潢华丽的程度,胜过五星级酒店。宽敞的大厅、讲究的桌椅、精美的壁画和精致的饮品,更重要的是咖啡屋见证的历史,让人印象深刻。这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咖啡屋,曾是当时各国商人们进行贸易谈判和文化名人聚会的沙龙。据说。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就是在这个咖啡馆中议定起义事项,然后冲上街头,领导了有学生参加的反抗奥地利的市民起义。他的《民族之歌》、《大海沸腾了》和《把国王吊上绞架 》的政治诗篇,成为激励人民为争取民族自由和独立而斗争的 “匈牙利自由的第一个吼声”。

参观匈牙利中行大厦是我们在布达佩斯的一个“自选节目”。匈中行两年前从营业多年的较小的办公地点搬至佩斯繁华的路段。新的办公大厦曾是一家法国银行的办公场所。环境优雅、装修考究的几层办公室小楼,展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有档次的品味,这在中行海外机构中并不多见。据介绍,近几年,随着匈牙利经济的复苏,匈中行新一届领导积极利用总行与分行的联动机制,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不仅发行“一带一路”债券,而且成为人民银行指定的人民币清算行,从而业务不断拓展,盈利能力迅速提升。看到中行新的大厦和年轻专业的中行同事,作为曾经匈中行的监事长,我很为他们高兴。

2、维也纳老城。

  • 奥地利总统府门口
  • 维也纳圣斯特凡大教堂

作为文化与音乐之都,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是一个永远也看不够的迷人地方。我也曾数次到过维也纳。二十几年前的一次出差,我曾一个人在严寒的冬天,漫步维也纳街道四个小时。此次在维也纳,我们不仅在维也纳老城浏览,参观哈布斯堡皇室的夏宫--美泉宫,而且在每年演奏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内欣赏了经典音乐会。更意外地在总统府前“参加”了奥地利总统迎接意大利总统的欢迎仪式。

维也纳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有其充分的理由的。拥有1800年历史的维也纳,其都市建筑反映了中世纪、巴洛克时期和与哈布斯堡王朝三段历史时期欧洲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特点。曾经是神圣罗马帝国(1278年起)、罗马帝国(15世纪后)、奥地利帝国(1806年起)和奥匈帝国(1867年起)首都的城市,奥匈。帝国在数百年间曾是欧洲,也是世界上的强国之一12世纪已是中世纪手工业和商业中心,1287年至1918年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六百多年期间,更是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中心。17世纪晚期至18世纪初,当政的玛利亚.特雷西亚母子通过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带来艺术的繁荣,也是奥地利的全盛时期。维也纳虽经历过很多战争,但基本稳定。二战期间被盟军炸毁的一部分建筑也得到修复。维也纳老城的建筑保留了早期哥特、罗马及巴洛克式的风格,见证了奥匈帝国兴衰的历史。

  • 奥地利总统府门口的士兵与官员
  • 奥地利总统府的欢迎仪式阅兵

在维也纳老城的中心,建于12世纪末的维也纳地标性建筑--圣斯特凡大教堂耸然而立,是混合了哥特式、巴洛克式和罗马式风格的经典建筑。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奋勇的攀爬了345节台阶,登上了一百多米高的教堂钟楼顶部,俯瞰奥地利市区全景、近观马赛克铺建的教堂屋顶(以前从未见过)。

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气势磅礴的美泉宫内,我们从保存完好的皇家宫殿内的豪华厅房、优雅精致的办公与生活设施、艺术装潢饰品和皇家花园等,了解哈布斯堡王朝在17世纪末期玛利亚.特雷西亚期间最辉煌时期和18世纪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继任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后再次辉煌时代的场景。华丽的礼仪大厅墙壁上的大幅油画,展示了奥地利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

  • 金色大厅的音乐会演出
  • 金色大厅外景

在有七百多年历史、曾经是奥地利雄霸中欧的权力中心、如今是总统府的霍夫堡宫门前,我们恰好遇到意大利总统到访的欢迎仪式。士兵仪仗队在总统到来的二十分钟前才到场铺上红地毯、挂上两国国旗,请参观的游客让出道路。我们就守在仪仗队士兵十几米远的地方等待拍照。奥地利总统等一行人从霍夫堡宫的一个偏门走来,看到我们这些端着照相机的中国游客,还向我们招手示意呢。而在霍夫堡宫广场内,离仪式不远的一个咖啡厅外,伴着军乐队的演奏,人们自在的喝着咖啡,似乎并不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与我们国家在重要场合对群众戒备森严的情景相比,我们感受到很大的不同。穿过霍夫堡宫,疾步行走(因时间很紧)在老城的街道上,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维也纳议会大厦和维也纳博物馆区等我们非常感兴趣的历史建筑前,我们都只能在外观拍拍照,而不能入内参观,留下不少遗憾。

幸运的是,我们买到了金色大厅奥地利古典音乐会的晚场票(仅花了60欧元就买到了90欧元的座位,还得到了音乐会赠送的磁碟)。在音乐厅的前排最佳座位,我们欣赏了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乐队人员身着古装演奏的“蓝色多瑙河”、“费加罗的婚礼”等经典音乐。指挥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令音乐大厅的歌声、乐声、掌声和笑声融在一起。能够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最古老的金色大厅欣赏古典音乐,很有意义,也很享受。

3、布拉格老城

  • 布拉格双塔教堂

布拉格一直是我非常想去的地方,我想置身于“布拉格之恋”影片的环境中,感受那浓郁的波西米亚文化氛围和金秋之美。有着1100年历史的捷克首都布拉格,在中世纪早期,已经成为欧洲基督教国家中先进的文化中心之一。因完好保存及重建了从公元11世纪至18世纪间的古老城堡建筑与众多教堂,让后人了解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布拉格历史中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评价的:“布拉格历史中心体现了中世纪都市建筑的巅峰杰作(Supreme Manifestation)。其保存与重建的哥德式(14-15世纪)、巴洛克(18世纪上半叶)以及1900年以后逐渐兴起的现代风格的建筑,不仅对中欧,而且对整个欧洲的建筑风格都有重要影响。”

  • 布拉格伏尔塔瓦河畔景观

我们疾步行走在老城区的古建筑之间,渴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浏览更多的景观,充分感受老城区的历史气息。

在捷克伏尔塔瓦河边丘陵上的建于公元9世纪布拉格城堡,如今是总统的居所。我们自己买票进城堡参观了藏有很多历史珍贵文物的城堡博物馆,位于城堡区中心的、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圣维塔大教堂,不仅是布拉格城堡王室加冕与辞世后长眠之所,收藏了很多历史的珍贵文物,而且因为教堂恢弘的建筑结构,成为布拉格的地标建筑。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外观、华丽的内部装潢与穹顶、五光十色的哥特式彩色玻璃窗和大幅的宗教壁画令人震撼。城堡内另一哥特式的双塔建筑--提恩教堂,也很壮观,它在15至17世纪期间布拉格宗教改革中扮演了重要作用。

  • 布拉格圣维塔大教堂
  • 从查理大桥看布拉格风景

布拉格最著名、最古老的查理大桥,是游客最集中的地方。这座于14世纪奉捷克国王查理四世之命修建的大桥,是一座既有建筑艺术价值、又有宗教艺术雕塑、见证了捷克兴衰历史的石桥。

随拥挤的人群,我们漫步在宽10米、长520米的石墩大桥上,欣赏桥栏杆上数十座由17至18世纪艺术大师雕刻的圣者和神兽雕像和自由艺术家的作品,远眺桥头古城堡与伏尔塔瓦河两岸的古老建筑,如诗如画。桥头一座四面人像雕塑展示了创建于1348年的查理大学四个最著名的学科(医学、哲学、神学和法律)。爱因斯坦等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都曾在这所布拉格最古老的大学里探索他们的科学发现。由此也可看出当时布拉格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圣维特主教堂、查理大桥和查理大学都是在捷克历史中的一段黄金时期、查理四世统治期间(1346-1378年)建造的。曾经是欧洲富商们进行商贸交易的老城广场见证了布拉格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政权的更迭。

  • 捷克总统府门前的民间音乐家

城堡区边上的黄金小巷是一个历史和生活气息很浓厚的地方。在仅有11间房屋的狭窄的建于古老巷子里,我们惊奇的看到很多历史文物,有几百年前的兵器、盔甲、制作兵器的铁匠屋、著名作家卡夫卡的书屋和老式的电影制作与放映器械。参观之后,我们才领悟到黄金小巷名称的来历。原来这个巷子是16世纪专为城堡军事需要,制作兵器和装备而建造的铁匠营。金匠英文“Goldsmith”去除后面的几个字母,剩下Gold (黄金)一字,成为今天的黄金小巷之名。在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小巷逐渐扩大。一段时间曾成为捷克作家与诗人聚会和出灵感的地方。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和198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也曾在此居住过。我们还饶有兴趣地在一间别致的咖啡屋品尝了黄金小巷的咖啡,很有情调。夕阳时分,我们在广场上的露天酒吧随意坐下,边品味着可口的捷克黑啤,边欣赏着广场上十四世纪修建的旧市政厅、装有门窗自开、钟声齐响自鸣天文钟的古建筑钟楼等古老建筑,很有意境。

布拉格老城绝对是一个应该慢慢体会和休闲漫步的美丽城市。不得已的匆匆离开,总是恋恋不舍,留下不少遗憾,比如,我们未能去当年苏军坦克驶过的主要大街。据导游介绍,1956年苏军出兵匈牙利(纳吉事件),我国政府是支持的,但到1969年苏军出兵捷克时,我国又反对了。想来,这两起都是1989年苏东波巨变的前奏。

4、布尔诺老城

  • 布尔诺中心广场上
  • 捷克布尔诺城堡夜景

布尔诺是捷克的第二大都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已有772年历史的布尔诺市,13世纪初曾是日耳曼殖民地,16世纪后成为摩拉维亚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因其发达的机械工业,每年都举办国际布尔诺机械工业博览会。

我们有幸就住在布尔诺市中心的老城自由广场附近。利用饭前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们找到了广场上著名的建于14世纪的圣杰克教堂、建于15世纪的圣彼得和圣保罗教堂、以及建于17世纪的圣托马斯教堂。这些教堂都见证了捷克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在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多次攻打布尔诺城而未果,原定即日12点时撤退。守城军民得知后,为使侵略者早些撤退,在11点钟时就敲响了钟声,瑞典人听到钟声后弃城而退。从此以后,每天11点钟教堂的钟声都会响起,以纪念击退侵略者的日子。晚饭后。我们趁着月光,爬上了布尔诺的史波尔别尔克山丘城堡。灯光打亮的城堡在黑夜中醒目而凄凉。这个建于13世纪的城堡,最初曾是摩拉维亚侯爵的宅邸,后作为军事要塞,在18世纪又作为囚禁反对奥匈帝国政治犯的监狱。在布尔诺的停留虽然暂短,但也从历史建筑中了解了捷克人民抵御外来侵略的一段历史。

5、布拉迪斯拉发老城

  • 布拉迪斯拉发圣马丁大教堂
  • 斯洛伐克中世纪城堡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的首都。与捷克不同的是,斯洛伐克在历史上可以炫耀的时光并不多。由于匈牙利对斯洛伐克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使其缺少鲜明的民族特点。从1世纪到5世纪的五百年间,斯洛伐克曾是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边界,因此战争不断。公元830年后成为大摩拉维亚帝国的一部分。906年又沦于匈牙利人的统治之下。1526年,土耳其占领布达佩斯之后直至19世纪中叶,布拉迪斯拉发被匈牙利王室作为避难所,匈牙利的议会也在此召开。在1536年到1783年的二百多年间,布市曾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匈牙利王国的首都,也是国王加冕的城市。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斯洛伐克与捷克组成捷克斯洛伐克,政治中心转向布拉格。1989年,发生了“天鹅绒革命”。1993年,斯洛伐克独立。布拉迪斯拉发的建筑,留下了上述历史的痕迹。

在布拉迪斯拉发老城,可看到中世纪城市的建筑与城堡。在老城的山丘上,初建于10纪、重建于15世纪的四方城堡,最早是军事城堡,后改建为奥匈皇族的宅邸。目前成为大型综合设施的文化娱乐中心,其中包括音乐厅、历史博物馆、罗马文化展览室、大型会议厅、图书馆、阅览室和俱乐部等,可惜我们未能前往。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圣马丁大教堂。用了两个世纪的时间才完成建造的圣马丁教堂,在16世纪布拉德斯拉夫作为匈牙利首都时,是国王加冕的地方。1563年到1830年间三百年的时间里,这座哥特式教堂见证了11位匈牙利国王和8位王后的加冕典礼。由于时间短,当地导游能够提供的信息又少,因此,我们在布拉迪斯拉发的收获有限。

6、华沙老城

  • 华沙起义纪念墙
  • 波兰皇宫

波兰,这个曾经在中世纪称雄波罗的海的强国,历史上被多次瓜分,波兰民族顽强的争取自由与独立,是个令人佩服的民族。14世纪中后期,波兰从条顿骑士团和德意志封建贵族手中收回大量失去的土地后,重新拥有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在与立陶宛合并成为新的国家后的两百多年,是波兰历史上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黄金时期。华沙老城的很多建筑就是在波兰最辉煌时期建造的。

  • 波兰皇宫博物馆外

波兰首都华沙完全重建的老城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特例而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当我们了解了华沙老城重建前后的感人故事后,从内心里敬佩波兰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战前,当波兰人民听到希特勒要在短时间内入侵并消灭波兰的狂言后,爱国的波兰知识分子积极行动起来。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及至门牌号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爆发后,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山洞里。二战中,华沙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建筑被炸毁。战争结束后,他们将十多吨重的资料和图纸取出来,与从国外返回波兰的知识分子一起,按照他们绘制的图纸,在战争的废墟上,用了五年的时间,精心的再造了九百多座华沙老城建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波兰老城是一个覆盖13世纪至20世纪历史的近于完全重建的杰出典范。老城的全面重建,是这个国家内在力量与坚强意志的体现。”

  • 华沙古城广场
  • 华沙文化科学宫

在这座体现了波兰人民民族精神的老城,不同建筑风格的一座座教堂、红色厚墙的王宫宫殿、一个又一个的纪念碑与雕塑,展现了波兰昔日的辉煌和人们对波兰重要人物的敬意。我们参观了保存伟大音乐家肖邦心脏的圣十字教堂和皇宫城堡博物馆。(肖邦死在法国,意愿是人回不去,心要回去) 建于13世纪末、后于20世纪70年代重建的城堡博物馆,曾经是皇家居所和议会所在地。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油画、壁画、挂毯等艺术作品。19世纪波兰被俄国占领后,大量的文物被移至俄国。1918年波兰独立后,俄国归还了部分珍藏。城堡博物馆的广场上有很多展示波兰历史上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摄影照片。我们在半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内,快速的浏览了这个应该细细品味的城堡博物馆。虽有些遗憾,但也很满足。在离波兰共和国总统居所不远的瓦津基公园内,我们在肖邦青铜雕塑处暂短停留。在老城,我们路过居里夫人的故居博物馆,因时间关系而未能入内参观。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我们瞻仰了1944年华沙起义群雕纪念碑。[注2]夜晚,我们登上了华沙的重要地标性建筑--文化科学宫。这座看似北京展览馆的建筑,是50年代苏联为波兰修建的。类似北京展览馆,典型的五十年代苏式建筑。科学宫入口处矗立着波兰诗人密茨凯维奇和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两尊巨大塑像。在科学宫的顶层,我们从360度全方位的观看了华沙市的夜景。

7、克拉科夫老城

  • 克拉克夫古城纺织会馆
  • 克拉克夫古城堡

克拉科夫是波兰盛世时的古都,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320年波兰重新统一后,国王在克拉科夫加冕,并将克拉科夫作为首都直至1609年。这三百多年是波兰最繁荣的一段时期。1385年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实现王朝联合。由于能够从蒙古统治下的立陶宛和俄罗斯那里接触到东方文化的先进知识,波兰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着欧洲最先进国家的美誉,克拉科夫则是当时欧洲文化和科学的中心,建有欧洲最早的大学之一。此外,由于克拉科夫早在13世纪就对犹太人开放,准许犹太人在克拉科夫经商。[注3]犹太人对克拉科夫的经济发展予以很大贡献。二战德国占领波兰后,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排挤和迫害。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就在离克拉科夫几十公里的地方,本可顺道参观,但部分团友及导游都表示因太沉重而不愿意去,这使我们深感意外。我们在老城的街道上,还看到了营救几千个犹太人的辛德勒曾经居住的寓所。二次大战期间,波兰全境除克拉科夫免遭战火破坏外,其他地方都被炸成废墟。克拉科夫完整保存了中世纪的旧城风采,这也是联合国科文教组将克拉科夫老城区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曾是全欧洲最大的中世纪广场--克拉科夫大集市广场上,我们看到建于11世纪的圣安德鲁双塔教堂、建于16世纪的圣彼得圣保罗教堂和纺织会馆。纺织会馆见证了波兰14至17世纪繁荣的国际贸易与行会发展。当时的纺织会馆,是东西方各国商人交易香料、丝绸、皮革和克拉科夫维利奇卡盐矿出产的盐的交易场所。纺织会馆二层楼上,如今是克拉科夫博物馆。遗憾的是,我们当时没有足够的时间。之后我们参观了维利奇卡盐矿,明白了克拉科夫的繁荣与维利奇卡盐矿之间的紧密关系。

8、维尔纽斯老城

  • 维尔纽斯圣安妮红砖大教堂

波罗的海三国的历史和命运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曾长期被瑞典和沙俄侵占并控制。十月革命后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一战后又都分别独立。1939年后又都被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二战期间一度被德国占领,战后都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东波巨变后,1991年又都再次独立,后都加入欧盟。所不同是的是,爱沙尼亚与芬兰、立陶宛与波兰的关系更密切。

如今是立陶宛首都的维尔纽斯,在历史上曾经是不同国家的首都。1240年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86年,为抵制条顿骑士团,立陶宛与波兰结成联盟,之后进入立陶宛历史上黄金时期,维尔纽斯逐渐繁荣。1387年由于国家基督教化等因素,维尔纽斯向西方开放,哥特式的教堂和修道院逐渐增多。14-15世纪期间,立陶宛大部分领土都在乌克兰和俄罗斯。1702-1706年曾被瑞典占领。1795—1815年间,被俄罗斯帝国吞并(期间也曾被远征俄罗斯的拿破仑占领)。一战和二战期间,立陶宛又先后被德国和苏联占领,于1918年和1990年两次宣布独立。多灾多难的立陶宛却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

为有效保护老城建筑,维尔纽斯将新城与老城分开。被誉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风格古城的维尔纽斯老城,虽然在历史上屡遭外部侵略和破坏,但仍基本保留了很多哥特式与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

  • 维尔纽斯天主大教堂
  • 立陶宛特拉凯城堡

建于公元10世纪的维尔纽斯历史中心,曾是欧洲规模最大的古城之一。在3.6平方公里的老城内,不同世纪、不同风格的历史建筑十分密集。我们在老城中,看到了壮观的白色维尔纽斯天主大教堂,用红砖建成的晚期哥特式风格的圣安妮教堂、俄罗斯东正建堂与伊斯兰清真寺。此外,还因庞大的犹太人口,维尔纽斯拥有数目众多的犹太教堂与会堂。我们充分感受到,维尔纽斯是一座多种宗教并存的多元化城市,尽管遭到入侵和部分的破坏,它仍然保留了很多文艺复兴时期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的建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维尔纽斯历史中心的评价是:“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期立陶宛大公国的政治中心,在文化和建筑发展上对许多东欧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登上维尔纽斯的城堡,俯视维尔纽斯老城与新城全貌,维尔纳河两岸老城中红色屋顶的建筑群、保存完好的修道院和残垣断壁的城墙。与新城的现代建筑,色彩斑斓的画面尽收眼底。在城堡中,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士兵盔甲与兵器。在维尔纽斯附近,我们参观了美丽的特拉凯红砖城堡和城堡里的博物馆。这座建于14世纪的城堡是立陶宛大公维陶塔斯所建并居住的地方,也是东欧唯一的一个岛屿城堡。当时立陶宛大公将380个圣经教派家庭从克里米亚半岛迁到特拉凯,作为他的卫士。特拉凯小镇也因此发展。

9、里加老城

  • 里加自由女神碑
  • 拉脱维亚里加大教堂

作为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是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和在地理上最中心的城市。位于波罗的海岸边,在俄罗斯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交汇点上,因此里加港口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里加一直是东西方传统的贸易和商业枢纽。拉脱维亚先后被日耳曼、沙皇俄国、希特勒军队占领,1940被并入苏联,1990年脱离苏联,宣布独立。

具有中古时代城市特征的建于13世纪的里加老城,运河环绕,独立于新城。一位能讲流利中文的拉脱维亚俄族漂亮姑娘玛利亚作为我们的导游,引导我们漫步在里加老城,将建筑的特点和里加的历史向我们娓娓道来。

让我们印象尤为深刻的,一是里加新艺术街上的新艺术风格的建筑。玛利亚在几幢颜色鲜艳的建筑前,给我们介绍了新艺术风格的特点。我们注意到,这些建筑上从底层到屋顶,都有各种动物、人物或人面兽身的雕塑装饰。这种新艺术风格是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盛行的“装饰艺术”,源于人们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反对工业化、追求自然和传统手工艺、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的愿望。

二是建筑顶上猫与公鸡的意喻。曾是欧洲最大的木制结构的圣彼得教堂、是里加老城的最高建筑。在教堂顶端,站立着一只一面为金色、另一面则为黑色的铁铸公鸡。据导游介绍,这只公鸡起到辨别风向的作用。当金色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顺风,海上的船只可以进港;当黑色一面对着城市时,表示逆风,船只不能进港。此外,公鸡也被当地人认为是驱鬼辟邪的吉祥标志。另一著名建筑顶端是一只黑猫。黑猫是魔鬼的象征,其中也有一段可笑的故事。代表中世纪住宅建筑不同发展时期的古老的里加三兄弟民居建筑群也很有特点。

  • 里加女导游向我们介绍里加新艺术风格建筑
  • 黑猫屋顶建筑

三是里加市中心独立广场上42米高的自由纪念碑。建于1931年的自由纪念碑,是为纪念在拉脱维亚独立战争(1918年-1920年)期间阵亡的军人而建。碑顶的自由女神手举分别代表拉脱维亚三个历史地区的三颗金星。碑上刻有“为祖国与自由”的文字。

三是参观“占领拉脱维亚博物馆”。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先后被苏联和德国三次占领,很多人遭到迫害,被流放,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在一座苏联时代的建筑中,(据说是流亡到海外的拉脱维亚人筹资建造的)我们看到了展示1939年至1991年间拉脱维亚被纳粹和苏联占领期间历史照片和录像影片。此外,我们在已有145年历史的、拉脱维亚知名的糖果品牌莱玛糖果巧克力店里买到了我最喜欢的高浓度的黑巧克力。里加老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印象最深的是那位专业的漂亮导游。她与我们告别前,为我们清唱了拉脱维亚的国歌,我们为她鼓掌致谢。

10、塔林老城

  • 夕阳西下的塔林教堂

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的塔林,是爱沙尼亚的首都。历史上,爱沙尼亚曾先后被普鲁士、丹麦、瑞典、波兰、德国等占领和统治。从18世纪起,沙俄统治爱沙尼亚长达二百年之久。一战后,苏俄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1918年11月爱沙尼亚宣布独立, 1939年8月,苏德签订秘密条约,将爱沙尼亚划入苏势力范围。1940年6月,苏联出兵爱沙尼亚,同年7月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1991年8月,爱沙尼亚脱离苏联,宣布恢复独立。

  • 爱沙尼亚塔林圣奥拉夫大教堂

形成于13世纪的塔林古城,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丹麦人修筑了军事设施、修建了教堂,之后成为教皇的领地。塔林成为汉萨同盟成员后,逐渐发展为地区的商业中心。在之后的几百年内,尽管塔林不断遭受战争的破坏,塔林老城内的中世纪建筑基本得到完好保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塔林老城门口的红色的胖玛格丽特堡垒,曾是中世纪塔林通往港口的出口。老城街道两边各式特色建筑与教堂鳞次栉比,我们看到了圣母主教堂和塔林最大的圆顶东正教堂--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堂。在曾经是沙皇上流社会眷顾、目前是塔林最优雅美丽的卡德里奥花园,我们参观了1718年曾为沙皇彼得一世家族建造的夏宫花园(遗憾的是,未能进入夏宫博物馆参观)和古朴典雅的爱沙尼亚总统府。

在曾经是宗教阶层和封建权贵聚集的上城,我们在市政厅旁边的大平台上,俯瞰美丽的塔林全景,在蜿蜒古老的街道上,欣赏中世纪的私人宅院和教堂,远眺塔林最高的圣奥拉夫大教堂。这座13世纪建造时有159米、后被大火烧毁后又于15世纪重建的教堂,目前高度为123米,仍旧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在苏联占领时期,克格勃曾利用该教堂的尖顶作为广播发射塔和监视点。

  • 塔林老城夜景

沿着古城墙,我们从上城走到下城。下城曾是商人、手工业者等中产阶级经商和居住的地方。街道两旁的古老商店和教堂建筑各具特色、橱窗里的特色商品玲琅满目、曾经的商会、货栈和民宅建筑完好保留。可惜我们的时间太紧,导游又未给予足够的介绍,只能匆匆而过,错过了不少有价值的景点。尤为可惜的是,未能进到塔林最古老的、目前仍在经营的市政厅药房。听其他团的外国导游讲,这家老药房有几种祖传的药方制剂药,是很多游客都希望购买到的良药呢。夜幕降临后,我们漫步在连接老城广场中心的多条街道上,欣赏月光下的老城建筑,夕阳西下,染红了半个天边。夕阳红下的各式建筑充满魅力。我们随意走进了一家门口放有啤酒木桶的百年啤酒店。在诺大的啤酒店内,老式的长条木制桌椅和墙上的啤酒绘画,店里的客人静静的饮酒、轻轻地细语,毫无喧闹之音,给人以古朴的文明氛围。

在前往塔林途中,我们在一片绿色草地边做暂短停留。绿油油的草场上,一群群黄牛在吃草。沿着草地边的小路前行,我们走到了波罗的海的岸边。海边的草地与牛群、草地边上的白桦林,谁能想象我们能看到如此组合的美景呢?

十座古城的游览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些国家厚重的文化积淀。尽管以教堂、城堡、皇宫等为主的老城,似乎有一脉相承的审美疲劳感觉,但是我觉得,每一个老城、每一座建筑都展示了它辉煌与沧桑的历史,让我们了解这个国家、城市的过去与现在。追踪历史的痕迹,认识今天的形成,明日的去向。

二、游览特色美景小镇、感受当地的风情文化

  • 多瑙河大拐弯

在我们参观的八个小镇中,匈牙利的维谢格莱德小镇、捷克的克罗姆洛夫小镇和布吉约维彩小镇以及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小镇给我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1、匈牙利的维谢格莱德小镇

位于多瑙河畔的维谢格莱德小镇,以古老的维谢格莱德城堡和美丽的多瑙河风景而著名。 14世纪初匈牙利国王曾将维谢格莱德作为首都,并在最早罗马人所建军事城堡的基础上建宫殿城堡。此后土耳其入侵,17世纪,城堡遭到严重破坏。今天我们看到的城堡,已是残垣断壁,但是城堡内部的几个小博物馆内,仍向人们展示了当年的兵器、服饰、用品和武士模型等。站在山上的城堡上,可以清晰的欣赏多瑙河的大拐弯(多瑙河湾)景观与河对面的斯洛伐克。

2、捷克的克罗姆洛夫小镇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克罗姆洛夫小镇,是捷克最美丽的中世纪古镇,是摄影爱好者的最爱。

  • 捷克克罗姆洛夫小镇
  • 捷克克罗姆洛夫小镇风光

克罗姆洛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南波西米亚豪族维克特家族建造古城堡之时。此后的五个世纪中,虽然统治家族(包括哈布斯堡家族和克罗姆洛夫家族)不断变化,但都保持了克罗姆洛夫的建筑和持续繁荣,直至1918年11月被德军占领。

一下汽车,我们立即被小镇如诗如画的美景所迷恋。蜿蜒的伏尔塔环绕小镇,融合了哥特、巴洛克和文艺复兴的元素的克罗姆洛夫城堡记录了小镇发展的轨迹。建于14世纪初的圣维塔教堂是当地最古老、最大和最豪华的教堂,也是克罗姆洛夫的地标性建筑。漫步在小镇的石板街道上,处处都是美景。从观景平台俯瞰小镇全景,高高的灰色哥特式教堂矗立在蓝天白云下的一片红瓦房屋之中。

3、捷克的布杰约维彩小镇

  • 捷克布杰约维采小镇啤酒馆

在从捷克到波兰的途中,我们在捷克的布杰约维彩小镇停留夜宿。虽然我们到达小镇时已经暮色降临,没有多少时间参观。但是这座中世纪老城给我们留下很好的印象。我们所熟悉的国际知名品牌Budweiser(百威)啤酒就源于此处。

晚饭后,我们和东英夫妇随意在老城中心广场散步,广场周围很多小啤酒店。我们找到了一家最正宗的Budweiser店,要了两大扎啤,一边饮啤酒,一边欣赏小镇的夜景,很有情调。没想到,捷克的啤酒既好喝,又便宜,两大扎啤酒仅三欧元。夜晚的广场上,一些年纪稍大的妇女在跳广场舞,一个老年人则为她们钢琴伴奏。看来,广场舞并不是中国老年人的专利。但不同的是,他们的钢琴是常年放在广场上的、人人都可随便弹的公共钢琴。他们的广场舞则是静悄悄的。从这方面也可看出不同的文明水平。在回酒店的路上,街道两边的古老建筑在昏暗灯光中给人以历史神秘感。

4、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小镇

  • 波兰维利奇卡地下盐矿内

位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的维利奇卡盐矿,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不身临其境,不可能了解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这座自13世纪就开始开采的岩石盐矿,是欧洲最古老的盐矿之一。盐矿由连接2000多个洞室、深300多米、250多公里长的地下通道组成。

我们沿楼梯下至145米深的地下通道。在光线明亮、通风很好的地下通道里,我们参观了在不同时期开采盐矿的洞室。在一百多米的盐矿深处,不仅有矿区开采作业的场景、有工作休息室、有祭祀的祭坛,还有很多艺术雕塑,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地下盐矿,居然有九座教堂。我们参观了其中最大、最华丽,且目前仍在使用的圣家教堂。在这座建于1896年有54米长、18米宽、12米高的教堂里,有很多艺术雕塑,看上去很像艺术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该盐矿的评价,说明了盐矿独有的价值:这座皇家盐矿展示了13至20世纪之间欧洲采矿技术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几百公里的地下艺术长廊和地下教堂构成了曾经辉煌的朝圣之路。

参观盐矿后,我们联想到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的发展。盐矿的贸易收入使波兰君主在六个多世纪中获益,据说最多时曾经占到波兰财政收入的30%。维利奇卡盐矿的开采无疑对克拉科夫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

历史从一个个古城和小镇开始、展开并延续,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与思考空间。

三、中东欧八国游览后的感受

中东欧八国十个古城和八个小镇的游览,如同时光倒流,让我们从一个又一个的古城堡、几百年的教堂与皇家建筑和中世纪广场感受到这些国家的兴衰。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们对中东欧国家历史发展的认识。

1、在战争、被入侵和被吞并中争取独立、自由与尊严

所游览的八个国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历史上曾经强大,在自治、分裂和统一的过程中生存与繁荣。目前处于欧洲中等规模的国家,例如奥地利和匈牙利;二是历史上曾有辉煌、有扩张,但也不断在被侵入、瓜分和吞并的过程中争取独立和自由。目前处于欧洲相对小的国家,例如波兰、立陶宛和捷克;三是历史上不断被外族侵入和吞并,在周边国家利用、争取和霸占的过程中。追求独立与自主。目前仍是欧洲最小的国家,例如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民族意识的觉醒、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国家都是他们历史上共同的特点。尤其是以斯拉夫民族为主的较小东欧国家在数百年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战争、被入侵、被欺负和被吞并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不断地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强烈愿望与反抗精神给我们深刻印象。

  • 身着民族服装的匈牙利姑娘

在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波罗的海三个国家的历史上,都有过很多次外部侵略者的入侵和占领,10世纪左右鞑靼人的入侵、16世纪土耳其的入侵、17世纪瑞典的入侵、18世纪沙俄的入侵、19世纪奥匈帝国的统治、20世纪德国的入侵和被苏联的占领。波兰则在历史上三次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在几百年被侵略、被吞并和被迫害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争取独立和自由。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都是在19世纪初从德国的占领和20世纪末从苏联的控制中分别两次获得独立。尤其是波兰,1944年的起义虽然失败,但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波罗的海三个国家在内的曾经是苏维埃共和国一部分的国家,在二战后长期受到苏联的强势控制,因不满苏联模式而率先选择独立,造成苏联的解体,对世界的东西方冷战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这些国家历史上对宗教宽容,15世纪以后因在西欧受歧视而涌入的大量犹太人曾对这些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二战中纳粹法西斯对这些国家的犹太人疯狂与残暴的迫害,也给这些国家的人们带来灾难性的创伤,犹太人的反抗与斗争也构成东欧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几乎在每一个东欧国家,都可以看到犹太人纪念馆或博物馆。

华沙老城的重建,也是波兰人民强烈民族主义与不可屈服的内在力量驱动的最好体现。

2、争取独立与自由的代价留给东欧国家人们的迷惑与思考

东欧国家争取独立与自由的斗争构成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在内14个国家分别脱离苏联而宣布独立,不仅给世界带来震动,而且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民生带来重大影响。民族的自立固然是这些国家所希望的,但也有代价,这些代价有时让他们迷惑,也让他们思考未来的发展。东欧剧变距今已近20年。这20年中他们感觉如何?今后他们的国家如何发展,是他们面临的共同挑战。

  • 与里加女导游交流

当地导游从他们自身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情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在苏联统治时期,苏联为了拉拢这些国家,一直保持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和经济支持。他们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虽然比西方国家差,但还是高于苏联的。摆脱苏联统治后,西方国家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及意愿给他们以资金的支持。因此,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老旧,投资乏力,未来发展缺乏后劲。二是青年人、尤其是人才作为廉价劳动者大量流向西方国家。随着这些国家逐渐加入欧盟后,他们与西方的联系加强。西方国家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多的工作机会吸引了这些国家的年轻人与各类人才,导致国内人才缺乏,甚至青壮劳动力的缺乏,影响经济的发展。(这有些像我国西部青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 三是加入欧元区后,失去了货币自主权。在美元不断走强、欧元趋弱的情况下,当地人们感到收入比以前少了。拉脱维亚的当地导游玛利亚说,我们虽有了自由,但是没有钱,生活变困难了。四是不得不接受欧盟的要求。他们虽很愿意接近西方,仇视苏联,但是在加入欧盟后,也并非意味着彻底的独立与自主。此次对叙利亚难民的配额摊派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玛利亚说,我们虽有自己的主权,但是也要接受欧盟和德国对难民摊派。所以,自由是相对的。

总的来看,这些国家在经济上是西方的附庸,为西方国家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政治上,原来受制于苏联的控制,现在全盘照搬西方模式,军事上成为北约对付俄罗斯的前线国家。他们并未真正摆脱历史的魔咒:要么是东方的,要么是西方的。最多看上去是自己的。不知他们是否接受这样的宿命?曾在书中看到斯洛伐克的一位持不同政见者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已经意识到我们地处两大文明之间的不利情境使我们从一开始就无法掌控国家的命运”。[注4]

3、世界文化遗产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结果

我们在参观了这八个国家的老城与小镇后的最突出印象,是这些国家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体现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完好或重建的中世纪城堡、教堂和皇宫等建筑的十座古城,不仅让人们欣赏了几百年前建筑的特点和国家的历史,而且令后人赞叹这些国家对历史的尊重、对古城的保护和对文化的传承。每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被得到承认,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存在和它存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政府和人民对古迹保护的付出和对历史延续性的重视。

  • 奥地利自然历史博物馆
  • 华沙古城堡

从此行的亲眼所见和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中心网站上,我了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和每一个世界遗产突出的普世价值及遗产所在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主要为:一是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世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即该遗产的特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该建筑遗产对地区与世界的影响程度;二是文化遗产的完整性(Integrity):即遗产本身保存的完整性及与其他周边物体的协调性、一致性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文化遗产的真实与权威性(Authenticity):即遗产初始的真实性与其存在的权威价值;(房屋的地下室及一层建筑、文物;重建部分与图纸的一致性等) 四是保护与管理措施(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requirement):即遗产受保护的相关措施与可持续存在的基础,包括相关方管理的法律责任、日常监督、评估与保护、对文物保护的普及性教育与意识等等。在以上的每一项下,都有很多具体的因素需要评估与衡量。

  • 匈牙利议会大厦
  • 波兰皇宫博物馆内

我们所参观的几乎每一个古城,确实让人们感到它们独特的历史价值、整体规划的严谨性、新城与老城、原始与重建的协调性、和保护的完好程度。在这些有形文化遗产的背后,体现出的无形遗产理念,是对自己国家历史的尊重和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视。拔高了说,这就是爱国主义。如果将短期发展效益和投入成本的考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不可能让后人享受到如此辉煌的历史文化精华的。

我们国家对老城历史建筑保护和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持老城的完整性,与这些国家有很大差距。具有千年悠久历史的北京老城,未能作为一个整体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甚为遗憾。在对北京老城的保护方面留给后人太多的教训和代价,但却没有听到或看到官方对此的反思或承担责任。其实何止北京,半个世纪前,我国尚存600余座保存相对完好的城池。今天,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只有西安和平遥。这些年,国人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不断提高,政府也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断重建过去的文物和建筑,但是重建后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权威性都已不复存在。

旅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尽管匆忙与紧凑的行程中总有不少遗憾,但是在路上和旅行后坐在家里回味与思考的这个过程,永远是令人享受的。捷克著名作家卡夫卡曾说过:“谁保持发现美的能力,谁就不会变老”. 我希望我们能永远保持这种能力。

2015年10月16日


注释:

注1:1958年,纳吉被苏联操纵下的匈牙利新政府以“组织推翻匈牙利人民民主制度罪”和“叛国罪”判处死刑。1989年,匈牙利最高法院宣布撤销当年对纳吉等人的判决,数十万民众自发地在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和墓地为纳吉举行国葬。

注2:二战中,波兰地下军为反抗纳粹德国占领军,希望赶在苏军到来之前解放波兰,避免苏联的控制,于1944年8月1日发动起义。但经过63天的激战,最终起义失败。之后,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

注3:1264年,克拉科夫颁布《犹太人自由宪章》,许多欧洲的犹太人进入波兰居住。

注4:选自罗伯特.拜德勒克斯等所著的“东欧史”。

参考与阅读书目及资料来源:

1、《东欧史》—罗伯特. .拜德勒克斯等著

2、《战后欧洲史》—托尼.朱特著

3、Lonely planet--欧洲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网站

5、百度

[ 关闭窗口 ]